秦岭是横在关中与汉中,一道天然屏障。它有一个好处:不会遭到诸侯入侵。
同时,它也有一个坏处:容易让人居安,不思进取。
秦川八百里腹地,南边是东西走向秦岭山脉。既然是山,总会有很多小路,可以进入关中。据统计,从秦岭抵达汉中的小路,有一百多条。
其中有四条路线,是进入关中最安全、开拓时间最早、线路最佳,它们从东向西,分别是子午道、傥骆道、褒斜道、陈仓道。
后来,诸葛亮北伐,走了一条祁山道。
其中,子午道是进入关中最近、最佳线路。也是进入汉中、巴蜀,最重要一条道。因为从咸阳往正南北走向,被称为子午道。
刘邦从关中杜县南下,进入汉中。《汉高祖本纪》记载,刘邦等人走的路线是从子午道。《留侯世家》记载是从褒斜道。
那么,刘邦是从那条路进入汉中呢?
项羽为了削弱刘邦实力,入汉中,只给了他三万人。但,有好几万人愿意跟随刘邦。
所以,刘邦入关中,应该是分开走。
刘邦一部分走褒斜道,另一部分走子午道。分开走,是为了探查路线,日后为取关中,拿下第一手资料。
刘邦听从张良意见,烧毁栈道。至于烧毁那一条,也没有记载。估计是两条栈道都烧掉,以备诸侯,又表明没有北伐之意。
韩信为了迷惑三秦,搞出大动作,大修栈道,从而流传了一个故事: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。
韩信选择了最西边陈仓道,做为攻打三秦的路线。
韩信在子午道、褒斜道,大修栈道,除了虚张声势,还有声东击西。韩信布下疑阵,让章邯错判形势,分散兵力,趁虚而入。
韩信开始了作战部署,先让曹参、樊哙、周勃等将,大张旗鼓地去修栈道,其目的是为了表明一个态度:汉王将会从这条路入关。
刘邦带着主力悄悄北进。
刘邦来到陈仓道,又遇到一个问题,那就是人数众多,无法在狭窄地道路施展。再加上,章邯在陈仓要道大散关驻扎大量军力,阻挡汉军北进。
这时候又有一个人占了出来,他就是赵衍。
赵衍出生地时间没有记载,他是汉中人。刘邦入汉中,他以谒者身份加入。
就在刘邦等人出汉中遇到瓶颈地时候,他站了出来,指了一条小道。
刘邦主力在大散关与章邯军对战,派赵衍等人绕道大散关,翻山越岭,小道而出,抵达陈仓。
值得一提的是,刘邦军中,有一支军队是巴人组建,人数有七千人。这支巴人首领,被记录了下来。他就是范目。
简单介绍一下,这位巴人首领范目。
范目出生和死亡时间没有记载,生活在阆中,是巴人族长,在当地有很强地影响力。
刘邦成为汉王到出征关中这段时间,他也没闲着。毕竟,他手中有巴、蜀、汉三个郡,你总要了解情况。
就这样,刘邦和范阳认识了。
范阳这个人有个特点:能征善战,卓识远见。
所以,他见到刘邦提出了战略:征巴人、组劲旅、还定三秦。
范阳这种见解,让刘邦觉得巴蜀之地,不是无用之地,巴蜀之人,并非蛮荒,不通教化。
于是,征巴人入伍这个任务,刘邦就交给了范阳。
范阳不负众望,依靠自己地影响力,征到了近一万人。
别看,人数不足万。这些巴人,都是能打山地战、进攻战。所以,当刘邦走陈仓道受阻,打算放弃地时候。
汉中人赵衍站出来,提了一个意见绕道走小道。走小道这个任务,就是范阳。
范阳走小道,出陈仓,打响了与章邯首战,也为楚汉争雄,拉开了序幕。
平定三秦之后,刘邦想要留住这支巴人军队,封他为建章侯、慈凫乡侯、度沔乡侯。但,范阳这个人物,不贪富贵名利,执意回乡。他的名声在巴蜀一代盛传。他还有一个外号:范三侯。
当然,这是后事了。
范阳率领巴人,走小道,绕过陈仓。这路大军,攻其不备,没有遭到任何抵抗,顺着渭河东走,抵达陈仓。
刘邦主力与这支奇袭军两面夹击,在陈仓大破章邯军。
为了增加胜算,曹参等人攻下辩,走了故道。樊哙等人,走了祁山道,出陇西,抵达天水。
现在,来看一下刘邦定三秦成名之战。
时间:公元前206年八月。
交战双方:汉王刘邦对战三秦雍王章邯、塞王司马欣、翟王董翳。
双方指挥官:汉韩信对战三秦章邯。
此时地刘邦,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任人宰割地老年人。现在,他兵多将广,宰割别人。在面对三秦,刘邦有绝对压倒性优势。
三秦之中,能打且有威名地人物,唯有章邯。但,刘邦阵营完全不同,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:兵多将广。
刘邦入汉中之前,有十万人马。关羽分封诸侯后,为了打压刘邦,剥夺了他三分之二地兵马。
刘邦兵马,从十万变成了三万。
不要小看这三万人马,他们是刘邦嫡系、精锐,都身经百战。
刘邦阵营中兵种也多样化:步兵、骑兵、车兵。
能够独挡一面地将才,也不少。来看一下这次出战地名单:曹参、樊哙、周勃、夏侯婴、周牒、奚涓、灌殷、傅宽、靳歙、骊商、陈豨、韩国公子信等人和吕泽及部将郭蒙、郭亭、丁复、虫达、冯无择等人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