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平叛楚投汉,为刘邦带来了最新消息。不仅如此,陈平还给刘邦献出了如何亡楚方案。因此,陈平得到了刘邦的信任和重用。
刘邦拜陈平为都尉,使参乘,典护军。纵使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老将,发出不满之声。刘邦也要用陈平。毕竟,陈平不仅长得好看,还很有才华,经历和刘邦相似。更为重要的是,他提供了亡楚第一手资料。
随后,刘邦做了一个决定,从平阴南渡,抵达洛阳。
接下来,刘邦要做最后一件事:攻灭彭城。
刘邦抵达洛阳,又一个人给刘邦带来了消息,绝对是天大的好消息。
这个人叫董公。
他有一个职务:新城三老。
三老职责:负责教化。
郡、县、乡,都有设置这个官爵。
史料没有记载,董公真实姓名是什么。董是氏,公是楚制对德高望重的人称呼。
在刘邦封侯之中,只有一位董姓诸侯,他就是成侯董渫。这个人和董公有什么关系,史料没有记载。
董公给刘邦带来一个消息:义帝被项羽诛杀。
这就是流传后世的一个故事:董公拦路献策刘邦。
话说,楚怀王不是一个放牛娃,那么简单。
他虽是项氏拥立,但,他有自己的想法。趁着项燕战死,他开始掌握兵权,打压项羽。为了制衡项羽,他封宋义为统帅。又提高刘邦身份,负责西进亡秦。
可惜,项羽不按常规出牌,斩杀宋义。巨鹿一战成名,威震诸侯。项羽私自分封诸侯王,完全不把他当回事。
当项羽打进咸阳,亡秦之后,向楚怀王汇报工作。楚怀王硬气了一会,给了项羽两个字:如约。
因为这两个字惹怒了项羽,项羽擅自分封,尊他为义帝,并把他赶往偏僻之地。楚国朝中大臣,见楚怀王失势,项羽势大,纷纷弃他而去。最终,楚怀王招来了杀身之祸。
楚怀王怎么也想不到,他会输给项羽这个年轻人。
政治争斗,输的代价:丢掉自己的命。
楚怀王从一个放羊娃,登上历史,在项梁定陶战死,凝聚楚地民心,举起反秦旗帜。他登场不闪亮,过程很辉煌(打压刘项,掌握军权,怀王之约),被杀也成为谜底,相当悲壮。
董公得知义帝被杀,立马告诉刘邦。
至于,董公是如何得知项羽诛杀义帝的消息,以及如何知道项羽诛杀义帝的详细过程。但,董公得高望重,还是三老,他说的话,有很强说服力。
根据班固地《汉书》记载,董公拦下刘邦,说了义帝被诛杀的事情,喊了这样一句口号:顺德者昌,逆德者亡,兵出无名,事故不成。
董公这句口号表明了两个观点:
1、刘邦师出有名,替天行道,成为了讨伐项羽的明君、忠臣。
2、让项羽成为了弑君叛主的乱臣贼子,成为天下诸侯共同讨伐对象。
也就是说,刘邦要利用义帝的死,不断造势,讨伐项羽,从私心演变成明正言顺。正所谓,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
一时间,项羽成为天下人,口诛笔伐的对象。
这就相当于现代人所说,师出有名,战事未开,先打舆论战。
董公说了这样做的理由:
明其为贼,敌乃可服。项羽为无道,放杀其主,天下之贼也。
这是要项羽成为天下诸侯,共同讨伐的乱臣贼子。项羽从分封十八路诸侯王,建立新秩序。他从终结暴秦的大英雄,新秩序守卫者、捍卫者,演变成为人人得而诛之叛国乱臣贼子。
董公还教刘邦怎么做:夫仁不以勇,义不以力,三军之众为之素服,以告之诸侯。
董公让刘邦为义帝哭丧,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件事。刘邦是第一个诸侯王为义帝哭丧,象征着什么,不言而喻。
刘邦东进讨伐项羽,不是个人之间的仇恨,也不是对项羽趁火打劫,而是利国安社稷,维护天下秩序,是正义之举。汉军,属于正义之师。
这样做能够达到一个效果:为此东伐,四海之内莫不仰德。
刘邦做的这些事:就是为了东伐,增加同盟者。
刘邦是聪明人,哭,就能给自己带来道义上的优势,进而成为新任霸主,号召诸侯伐楚。
刘邦果断采纳了董公地意见,做出了一个行为:袒而大哭。遂为义帝发丧,临三日。
刘邦制造声势,给项羽致命一击:号召天下诸侯,讨伐项羽。
恐怕义帝也没想到,他的死,会被刘邦利用来讨伐项羽。只要刘邦能为他报仇,他也认了。
刘邦说了这样一段话:天下共立义帝,北面事之。今项羽放杀义帝於江南,大逆无道。寡人亲为发丧,诸侯皆缟素。悉发关内兵,收三河士,南浮江汉以下,原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。
这段话透露了几个信息:
1、项羽诛杀义帝,大逆不道。
2、刘邦亲自发丧,讨伐项羽,是正义之举。
3、刘邦出动了声势浩大的兵力。
4、号召诸侯,一起亡楚。
刘邦按照董公,说的那样做,得到了诸侯积极反馈:西魏王支持、韩王信拥护、常山王张耳跟随。
其他诸侯王,如翟王董翳、塞王司马欣、河南王申阳、殷王司马卬,没有选择,只能投赞成票。毕竟,他们不是投降,就是被俘虏,没有发言权。如今,刘邦势大,他们只能举手赞成。
刘邦制造声势,写信给赵国陈馀,喊他出兵灭楚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