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口堡守备的位子被顺利的拿下了,王成心情那是相当的好呀。
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对此事乐观其成,那些个看徐亮不顺眼的人,或是看王成不顺眼的人自然不会就此罢休。
所以王成这些天耳边就一直有人叽叽喳喳的,让他不得安生。
无非是说徐亮性情怪癖,不通人情,只能放在偏远的地方待着,放在河口堡这么重要的边堡可能会使军心浮动,危害边境安宁等等。
王成的回答非常的直接:
“只要你们有人能保证自己在河口堡任內不失一座边墩,不败一场战阵,现在就把徐亮换掉,让他上,你们有谁敢立军令状呀。”
刚刚还在大义凛然、心忧边关的这些朝廷栋梁、边关柱石们这一个个的都自觉的闭上了嘴。
“哼”
王成看这群鹌鹑们的怂样就生气:
“瞧你们这怂样,还说徐亮这呀那呀的,结果一动真格的了,就怂成这样,连个军令状都不敢,可人家徐亮就敢立。”
于是徐亮立下军令状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万全右卫,人们纷纷觉得徐二愣子这是疯了。
甚至后来连镇城那边的人都知道了,那些徐亮的老相识们一个个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。
徐亮知道这事后,跑来跟王成抱怨:“大人,我啥时候立了军令状了,这下我可。。。。”
“哦,别担心,你行的。”
王成表示对徐亮有信心。
徐亮这时突然觉得自己似乎有点遇人不淑,不过现在后悔已经没用了,这贼船是好上不好下的呀。
王成看到徐亮那张欲哭无泪的脸,心中很是得意:不给点压力,怎么知道到底有几斤几两呢。
王成知道徐亮是个有能耐的人,不过这能耐到底有多高,只有试过之后才晓得。能耐这种东西吧,就像油一样,不榨是不会出油的。
。。。。。
经过大半个月的忙碌,各项事务基本都上了轨道,不过王成还不能松一口气歇一歇,因为上西路的事是差不多了,可镇城还有事等着他忙呢。
刚一稍微闲了点,王成便拎着两坛酒,跑到镇城去拜会现在的顶头上司,新任的宣府总兵杨国柱。
这杨国柱原是密云总兵,原总兵候世禄又倒霉催的丢了官,而杨国柱却因为入援有功,朝廷便调他到了宣镇。
在京师的时候就见过好几次面,或许后世历史的缘故,王成对这位松锦大战中宁死不降、为国捐躯的战将观感很是不错。
杨国柱也很欣赏王成的军事才能,他见王成年纪轻轻就立下如此战功,为人又非常谦虚谨慎,没有一般少年得志之人的通病——恃才傲物,心中非常的看好他。
觉得将来王成很有可能成为国之栋梁、一代名将,因此也愿意与他亲近。
杨王二人互相看的顺眼,这一来二去之间,关系就越走越近,打的火热,就差没有斩鸡头、烧黄纸、拜把子、做兄弟了。
现如今杨国柱来宣府做了的顶头上司,王成于公于私都得要来看望一下。
“末将王成见过杨帅。”
王成一见到杨国柱,立刻就要单膝一礼。
“诶,你小子跟我还来这一套。”
杨国柱笑呵呵的擂了王成一拳托,一把把他拉到椅子上坐下,聊起天来。
“你小子来就来了,还带东西。”
坐下之后,杨国柱看到王成带来的两个大坛子,不免有些好奇:“这是。。。?”
“知道杨帅是绍兴人,给你捎带了两坛女儿红。”
王成笑着说道。
“咦?不对”
杨国柱眯着眼睛走向王成,上上下下的把他打量了个遍。
“不对,不对呀,你小子给我送东西肯定有阴谋,这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。”
杨国柱夸张的说道:“莫非。。。莫非你看上哪家的姑娘,让我给你说媒去呀?”
王成对这为老不尊的杨大帅很是无奈:“我哪有那面子呀,敢劳烦总兵大人说媒。”
“哈哈,你呀。”杨国柱笑道。
“我是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,二十多的人了,还不娶亲。我可知道在京里的时候,有不少达官显贵要把闺女塞给你,你居然一个都不要”
“你知不知道,这种事其他人是羡慕都羡慕不来的,你倒好,真是的,哎。”
王成呵呵一笑:“他们哪是送闺女给我呀,那是送锁链给我,要把我锁起来呢。”
“再说边将与京官交结乃是朝廷大忌,我又岂敢不避嫌。”
杨国柱这话倒不全是说笑,王成这次入援,立下惊世之功,二十出头就升到了参将。这还不打紧,关键是皇帝亲封他为少年英雄。
王成的风头一时无两,不但惹得京中闺阁里的小姐姐们一个个春心大动,一时间北京城吹得满城春风。就是看在那些达官显贵的眼里,也成了宝贝金疙瘩,让他们个个垂涎欲滴,纷纷对王成使出了美人计。
然而像王成这么有原则、有定力的人,又怎么会中美人计呢,至少在没有确认对方颜值的情况下,那是不会中的。
再说王成压根就不想和京里的达官显贵有太过密切的联系,至少在他能真正坐镇一方之前,绝对不想,也绝对不能。
因为京里的水太深了,他一个参将在边镇或许还算个人物,可是放在京城里,就啥也不是,随便拿个石头往人堆里一砸,能砸出一堆三品京官。
至于说什么京官不得结交边将的规矩,那不过是王成用来搪塞的借口而已。这种事现在已经没人当真了,那都是猴年马月的老黄历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